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志愿者之家 >> 九旬老夫妻资助贫困学生 四年拿出36万元养老金... |
|
老两口展示孩子们的照片和荣誉证书。李翔 摄 “季爷爷,倪奶奶,是你们让我知道好人就在身边。现在我已经大三了,接下去准备考研究生,是你们带给我出人头地的机会,将来我会将你们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。”日前,曾受资助的泰顺女大学生郑小静,在给市区春秋社区的季佩铭和倪质明两位老人的信中这样写道。 上海老夫妻把温州当成第一故乡 家住春晖4幢的季佩铭今年92岁,老伴倪质明93岁,祖籍都是上海。1955年,他们分别被分配到温州市疾控中心和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,此后就在温州落地生根了。当年67岁退休后,季佩铭又被聘请到一家公司工作,退休时已是80岁高龄。而倪质明也发挥余热,一直到72岁才正式退休。 退休之后的季佩铭和倪质明像大多数老年人一样,舒舒服服安享晚年。每年都会参加单位组织的老年人旅游。阳光好的时候,两老会一起到三个儿子家走走。虽说温州俨然已成了他们的第一故乡,但一开口还是很地道的上海腔调。 为纪念钻石婚,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谈起贫困大学生们,季佩铭很有感触:“2009年12月,是我们的钻石婚纪念。儿子特地摆酒庆祝,社区给我们颁发荣誉证书,为了让余下的人生更有意义,我和老伴决定支出一部分养老金资助贫困生上大学。” 第一次,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找到了教育基金会。“当时推荐了好多位品学兼优的学生,为了更有意义,我们一次性资助三个孩子,而且名字全部带"静"字的。他们都是泰顺山区的,双亲有的已故,有的体弱多病,几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。但这些孩子却很争气,考上了浙江理工大学、浙江工商大学和上海大学。” 先后出资36万 陆续资助9名贫困生 从那以后,两位老人便开始捐资助学,陆续资助了六名贫困生读上了理想的大学。“孩子们想上学,我就伸把手帮帮他们。”倪质明的想法很简单,“今年8月,通过温州慈善总会,我们认识了两个泰顺、一个永嘉的孩子。第一年是没有见到人的,资助款项直接由机构转交给他们。第二年开始,他们就直接从我们这里领取学费了。这些孩子很有心,给老头子和我写了不少信,说了他们刚入学的情况,还附上了自己的照片。” 第一批受资助的孩子已经上大三了,还有的是大一、大二的新生。至今,两夫妻已经陆续拿出36万余元资助贫困生。他们的捐助对象也不断变化—从最初的失学小学生,到后来的贫困大学生、贫困家庭。 捐助金额也一涨再涨—从最初的几千元,涨到1万元,又涨到4万元。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无论发生什么事情,两老始终坚守承诺,未曾间断。 资助学生多次感谢老人的善举 和两老走得最近的郑小静读的是金融专业,因为经济状况不允许,曾几次打消了考研的梦想。但现在,又被季佩铭几次点燃。“季爷爷对我的生活和学习总是特别的关心,经常督促我不能因为上了大学有所松懈,生活或学习上有烦恼,他也帮忙开导。现在每年暑假和寒假,我都会和另一名一起受资助的高中同学去看望二老。每次去,倪奶奶总要买很多菜来招呼我们,弄得都很不好意思。” 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大二的黄文斌对季爷爷的形容是“严格”,“每次见到爷爷,他总会要求看成绩单,哪门没考好,他就会帮我找原因。比如是学习方法不对或是学习态度问题,都会一一分析”。 浙江理工大学的罗静说:“他们让我学会感恩,我会努力学习,用知识改变命运,并能够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,今后步入社会继续传递这种"正能量"。”在采访中,这些学生多次表达对两位老人的感谢。 “辖区的90岁以上老人,包括这对夫妻也只有3位。像这样大年纪的老人还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实属难得。我们会把老人的善举表彰于社区公益栏中,让更多的居民能学习。”春秋社区副主任朱曼表示。 对话 记者:怎么想到以助学的方式做公益? 季佩铭:在助学前,对他人其他方式的帮助一直都有。但助学的方式是钻石婚纪念之时决定的。我和老伴都算是那个年代的“知识分子”,觉得捐资助学这项内容非常有意义,贫困学生就是极大的一笔财富,而且捐款实实在在落到了最需要的人手中,我们打心底里愿意去奉献这份爱心。 记者:是否会延续助学爱心? 季佩铭:在有生之年还是想一直做下去的,只是年纪越来越大。我鼓励这些孩子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考研。至于费用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会给予一定帮助的。记者 李翔 转载自: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3-12-18/160679261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