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三农动态 >> 农村改革没有尽头... |
|
记者在大寨村采访郭凤莲(左)。本报通讯员摄 11月22日,阳光和煦,略有寒意。已是旅游淡季,大寨村街头仍不时见到三五成群的游人。街边的农家小院已变成一个个商铺,村民们用淳朴的笑容、浓厚的方言招揽着生意。土特产、纪念品、书籍,都承载着大寨的历史,与这里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。 走进村民张沈丽的店铺,记者刚表明身份,还没来得及提问,她已猜到我们的来意: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,让大寨人又有了新的盼头。”通过报纸、电视、网络,她知道:“承包地也可以抵押贷款了,价值很快就能和城里的地相比了,土地仍然是农民的根。” 三中全会提出,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,新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、担保权等财产权利。尽管张沈丽还没有完全吃透这些政策,但她明白农民将从祖祖辈辈厮守的这片土地中获得更大、更多的利益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大寨这个农业老典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。大寨村办企业、搞旅游,大力发展集体经济,村民的收入从35年前的18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一万七八千元,种地已不再是村民们的主要营生。大家对时事有着一种特殊敏锐,这几天农村改革又成了他们最关注的话题。 而在山坡上的大寨生态公园内,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正在用行动回应着村民们的期盼。从辽宁省辽中县买回的2000株盆栽苹果树刚刚卸车,“这是村里确定的新产业”。1978年,大寨七梁八沟栽下了200多亩苹果树,几十年下来品种退化,树木大多刨掉了。“大寨的气候、土壤适合种果树;上世纪80年代,我在晋中市果树所工作过5年,懂一些发展果业的门道。”郭凤莲说着,拿出手机给记者看盆栽苹果照片。“把果树种到盆里,让人们摆到家里,既能观赏又能采摘,还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。” “老乡慢着点,可不敢磕碰。”举手投足间可以看出郭凤莲对这批果树的珍重。“一株进价200元,今年春节上市最少也能卖到400元。”她甚至算好了收成。 郭凤莲说:“把三中全会的精神变成行动才是真落实,解决不了发展问题,解决不了村民增收问题,改革喊得再响都没有用。” 大寨从一次次变革中走来,今天又站到了新的起点上。郭凤莲向我们勾画了今后大寨的发展愿景:继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走多种经营的路子,守住农业这一根本,推动农、林、畜共同发展;把大寨的工业做起来,在做大核桃露的基础上,上马一个核桃油加工厂;把毛衣厂、成衣厂整合做大;让大寨酒闯出市场;发展农村果树、畜牧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,让大家入股分红…… 郭凤莲说:“想让农村发展,让农民的生活过得光鲜,干部必须走在前面。个人愿意干集体支持,个人不敢干集体组织,工业要转型,农业要转变,农村的改革没有尽头,我们要使出劲儿带大家发展、共同富裕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