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农业科技 >> 让科技成农民脱贫引擎... |
|
“农业技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适应性,科技扶贫在向贫困地区引进技术时,必须是同行业最先进的成熟技术,而且要适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。”
“产业薄弱,是贫困地区的‘软肋’。有了可依赖的产业,农民脱贫致富就有了可靠的抓手。” 这是摘自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住村日记上的两段话。 初冬时节,冷风萧萧。11月23日,热炕头上,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群众说起包村干部杨伟民时,满脸的喜悦在脸上流淌。“两年来纯收入增长58﹪,杨书记不仅给我们送来了鱼,还送来了钓鱼的工具……” 郝家庄村是一个没有任何矿产资源、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小村子,是典型的纯农业村,2010年人均收入1880元。由于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,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也未引起农民重视,多年来农民收入徘徊不前。 “道路硬化了,看病方便了,村庄绿化了,吃水放心了,收入增加了……”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,郝家庄村村民是笑逐颜开。 村民们清楚地记得,自2011年4月以来,杨伟民多次深入村里,与干部、村民座谈,召开党员、村民代表讨论会等等,共谋发展良策。 一次又一次的座谈、一场又一场的讨论,拨亮了郝家庄村村民的“心灯”,也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。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,紧扣县情、村情特点,“量身”制定了 《郝家庄村 “十二五”扶贫开发规划》,并确立了以脱毒马铃薯、使役兼肉用牛养殖为主,玉米、小杂粮为辅的农业产业发展构架。 ——完成科普惠农服务站、农民科技图书阅览室和农民培训中心建设,累计科技培训900人次; ——帮扶新建了幼儿园和“红白”理事场所、理发室、洗澡间,每年都要为村民举行大型科普医疗义诊; ——建牛棚、引种牛发展西门达尔牛养殖项目,推广“青薯9号”马铃薯、“张杂谷三号”小杂粮; 如今的郝家庄村,最让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就是“青薯9号”。今年村民刘务成种植1.7亩“青薯9号”马铃薯,收入1.2万元。他美滋滋地说:从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,是省科协指引科学种田让我们有了好收成!记者了解,为引导当地农民种植新品种,在项目实施初期,省科协不仅拿出帮扶资金引进了脱毒马铃薯新品种,还委派山西农科110名专家对农户种植进行技术指导,大大消除了种植户的顾虑。据悉,在郝家庄村的示范引领下,今年全县种植“青薯9号”马铃薯1万亩。 “扶贫不是一锤子买卖,要想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,就必须依靠科技。现在住村包村干部 ‘领着跑’,将来农民就会 ‘自己跑’。”杨伟民认为,帮扶不仅要在项目上支持,还要提高农民的“造血”功能,通过强化农民科技培训,多渠道、多层次培育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采访中,村民们向记者反映,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干部来就只是坐坐,谁知道干部比村民还着急,想尽办法给村民们选产业、找路子、促增收!他们说,这样的扶贫,农民是打心眼里喜欢! (记者 赵建军 通讯员 闫保全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