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徐葡萄的特点是。皮薄、粒大、糖分高、味道甜。色彩美丽鲜艳。全县种植的葡萄,解放前有十八个品种,解放后引进三十多个新品种,现在栽植的有五十多个品种。葡萄主要有白、紫、黑三色。白色的,如水晶白玉;紫色的,似颗颗玛瑙;黑色的,象串串宝石。此外,还有珊瑚般红色的,金子般黄色的,朝霞般粉红的。一般说,每粒大约有七、八分长和四至五分的圆径。它们的果汁象蜜糖一样甜,具有浓郁的香味儿。尤其是屏儿,成熟后可以剥去表皮,切成薄片再吃;还可以入瓢煎炒,做成下酒的佳肴。主要品种黑鸡心,果穗大,平均重四百四十八克,圆锥形;果粒着生紧密,平均重四点五克,鸡心形,果粉厚,黑紫色;果肉淡绿色,柔软多汁,含糖量17%左右,含酸量1.5%。
葡萄,在我国史书记载中也写作“蒲陶”或“蒲桃”,原产于欧洲、亚洲西部,北非洲和北美大西洋沿岸。相传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,从大宛国带回来的。《齐民要术》上说,“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,取葡萄实,于离宫别馆旁种之。”据载,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酒是葡萄酒。一九六七年在法国南海岸的一个海湾的十八米深的海底沙层中,发现了一条二千年前古罗马的沉船。船上的数千个双耳陶瓶里盛着葡萄酒。这些埋藏在水下经过了两千年的葡萄酒,味道越发醇厚香甜。唐朝时山西省的著名诗人王翰,是并州晋阳人。他与陶《凉州曲》诗中有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”的名句。据《晋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汉改雍州为凉州”。为此,从王翰的生活环境、活动场所以及写诗的背景分析,清徐县种植葡萄的历史相当悠久。 很早以前,清徐县(当时称清源)大批出产的葡萄干,以粒大饱满无坏粒和干净无杂质而行销东北三省、北京、天津、上海和武汉等地。葡萄干系用葡萄熏制而成,分黑白红三种:红色的圆形带酸味;黑色的呈圆锥形,味甜;白色的长圆形,味甜。一九三五年,这个县销售葡萄干七十三万九千五百斤;一九三八年销售四十万斤;一九五○年销售十万斤。解放后,这个县宜于发展葡萄的村庄,大量插条、压条,扩大了葡萄园的面积,盛夏或者深秋,清徐县的云梦山脚下,一架架长满掌形叶片的葡萄,好似撑开了一把把翠绿色的雨伞,把整个山区遮盖得严严实实,全县葡萄生产得到很大发展,总产达到一千多万斤。但是,十年浩劫使发展起来的葡萄遭殃了,栽植面积减少到三千九百五十九亩,总产量下降到一百六十三万斤。查明技术原因,大体有三个方面。大量施用农药,杀死了山峰和黄土蜂,也使集体和个人饲养的蜜蜂猛减。亿万年以前,地球上刚刚出现裸子植物时,昆虫极少,植物凭风力传粉受精;当被子植物出现后,昆虫大量繁生,虫媒花由昆虫完成传粉受精的作用。葡萄是总复状花序,呈圆锥形,必须由蜜蜂进行传粉,否则不能繁殖后代。(二)各社队大量砍伐了玫瑰、屏儿等不同的葡萄品种,单留下了黑鸡心葡萄这一高产品种。使这种自花不孕的雌性花葡萄失去了异花授粉的机会,出现了葡萄颗永远只有米粒大小的“珍珠玛瑙”现象。据清徐马峪公社反映:光这一原因该公社一九七九年就减产葡萄二百五十万斤,全社人均减少收入三十五元。(三)微量元素在葡萄体内虽然含量很少,但象钼、硼、锰、锌、铜、铁、钴等微量营养元素缺一不可。否则,必将影响光合作用、营养器官的形成、发育和结实。因为各地把对葡萄施用饼肥、人粪尿,改为完全施用氮肥,造成清徐葡萄的质量大大下降:颗粒小、表皮厚、肉丝粗,味道发酸。 在向“四化”进军途中,清徐葡萄数量下降,质量变劣的问题,早已引起普遍重视。山西省葡萄专家欧阳寿如多次深入清徐县,宣传葡萄的科学知识,使这一名产的抢救速度大大加快。一九八O年以来,这个县对上述问题采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,提高了清徐葡萄的数量、质量。
一九八一年新发展面积六百亩,总产量达到三百七十五万八千九百多斤,比上一年度增产一百零八万多斤。一九八二年计划新发展葡萄二千五百亩。一些社队在葡萄管理方面采取了新型的立架和小棚架,在葡萄贮存方面采用了葡萄沟藏法,能使鲜葡萄贮存两个半月以上,仍然色艳,味道甘美。大家还普遍感到,在晋中的边山一带,都适宜栽植清徐葡萄。可以清徐县为中心,开辟以酿造型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,组成葡萄生产的联合企业,大批生产葡萄干、葡萄汁、葡萄酒。
原文转载自:http://www.sxnlw.gov.cn/article/?type=detail&id=1527